如是我见/戏曲经典的形成、传承与再现\明 德

新闻要闻 2025-09-15 07:17:10 96

  在“中华文化节2025”《再现经典──京崑折子戏专场》的见经典演前讲座上,主讲人邓宛霞与耿天元两位老师的戏曲现明阐述,揭示了经典艺术背后的形德神流气鬯网生成逻辑。邓老师是成传承再京崑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的弟子,香港首位且唯一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见经典表演艺术家。耿老师则是戏曲现明著名的京剧表演与教育家,工文武老生。形德两位老师的成传承再见解帮助我理解传统戏曲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经典的见经典形成是一个演进过程。邓老师指出,戏曲现明能成为经典,形德“必然是成传承再经过千锤百炼,历经一代代大师有意或无意的见经典神流气鬯网改良。”每个表演程式──从身段到唱腔,戏曲现明是形德在长期舞台实践中,为最精准表达情感而凝结出的最优方案。这种动态的筛选与优化过程,是集体技艺的沉淀,其核心在于凝聚了跨越时代的艺人美学追求。

  传承的核心在于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邓老师提出的“程式是载体”与耿老师强调的“灵魂附体”,看似两个面向,实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体系。

  “程式是载体”阐明了传统技艺的本体价值。程式不是束缚,而是历代艺术家精心打磨的艺术表现体系,是承载角色之魂与剧情之神的舟船。而“灵魂附体”则指明艺术表达的最终层次。演员在掌握纯熟技艺后,必须实现从“演行当”到“演人物”的飞跃,让规范的程式为活的人物角色服务。这两个概念同等重要,相辅相成:没有程式的载体,灵魂无所依附;没有灵魂的注入,程式只是空洞的躯壳。

  经典的最终完成,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耿老师指出,“演员的表演只完成了一半,观众负责完成另一半。”这一定位准确揭示了剧场艺术的本质── 一种即时性的共创关系。

  讲座使我深刻认识到,经典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它的根脉深植于传统的程式体系,它的生命力来自艺术家的灵魂注入,它的完整实现依靠与观众的共创过程。“程式是载体”与“灵魂附体”这两个概念的辩证统一,正是传统艺术能够历久弥新的关键所在。艺术家是经典的守护者与续写者;而观众则是经典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共创者。

  经典的永恒价值,在于动态中传承,不断在演出过程中得以再现。

本文地址:http://jiaozuo.sh-baobao.com/html/35d59199373.html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全站热门

在数字光影中体悟王维的诗

先交钱再出国、出国后补签证 警惕暑期境外高薪招聘骗局

温馨提示!8月有这些考试,别错过

2025爽爽贵阳避暑节启动

最高法案例:校园周边售卖4元过期零食 被判1000元惩罚性赔偿金

友情链接